-
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三周年,根治欠薪问题
- 2023-05-10行业新闻
2020年5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健全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的一部重要行政法规,是我国第一次为保障农民工群体权益制定的专门法规,标志着我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全面走上法治化轨道。
2023年是《条例》实施三周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在这三年里,条例彰显民生为本,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着力推动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工资保证金、实名制管理、总包代发等核心制度落实,着力解决“有钱发”“发给谁”“怎么发”等关键问题,形成紧密衔接、科学合理的管理闭环。
在这三年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聚焦制度落实关键环节,出台专用账户管理暂行办法、工资保证金规定、欠薪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配套政策,织牢织密根治欠薪法规制度“防护网”,构建起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依法治欠体系。
在这三年里,各地以扎实举措全面深入实施条例,推动工资支付保障各项制度全覆盖、实运转,源头治欠、系统治欠、依法治欠的效果更加显现,农民工依法维权、企业依法用工的意识和能力显著提高,为持续深化根治欠薪奠定了坚实法治基础。
以下内容就为大家分析一下《条例》~
《条例》出台的背景:
农民工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工资是农民工的保命钱、活命钱、养命钱。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重要的政治任务。必须要以坚强有力的措施,做好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确保农民工工资及时发放,权益得到保障。
《条例》出台的目的和意义:
为了规范农民工工资支付行为,保障农民工按时足额获得工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有关法律规定,围绕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目标,聚焦问题突出的工程建设领域,压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强化政府部门监管职责,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条例的制定,是近年来治理欠薪工作成功经验的制度化提升,是依法治欠的重要体现和制度保证,开启了依法治欠的新阶段。并且它的执行,将有利于解决现实中存在的三大问题:
一是解决建设项目资金不到位导致的欠薪问题。《条例》围绕资金主线,对处于末端环节的农民工工资进行全程保障,避免拖欠工程款与拖欠农民工工资相互交织,具体实施五项制度:项目开工前要有资金安排,建设单位要提供工程款支付担保,建设单位至少按月拨付人工费用,总包单位要存储工资保证金(也可用金融机构保函替代),总包单位开设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用于拨付人工费用、总包代发工资)。
二是解决建设市场秩序不规范导致的欠薪问题。《条例》明确住建、交通、水利等行业工程建设主管部门规范本领域建设市场秩序,依法查处违法发包、违法分包、转包、挂靠等行为,并对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违法行为及时制止和纠正,对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案件进行督办;《条例》明确了建设单位对总包单位、总包单位对分包单位要监督支付工资的职责,还明确了建设单位应当支付工资的三种情形、总包单位应当支付工资的四种情形。
三是解决施工企业劳动用工不规范导致的欠薪问题。《条例》明确规定,未与总包单位、分包单位订立劳动合同并用工实名登记的人员不得进入项目现场施工,总包单位、分包单位要建立用工管理台账并保存至工程完工且工资全部结清后至少3年。
可以点击下方链接查看《条例》哦~
https://flk.npc.gov.cn/detail2.html?ZmY4MDgwODE3NzRjN2EzZDAxNzc2YzQxNjc0MzE1Y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