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磅消息】十四届全国人大会议对金融方面是这样说的→
- 2023-04-11行业新闻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必须全面认识和处理防范金融风险和支持经济发展的关系,努力发挥金融对经济曾长的促进作用。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并简述今年工作重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提到诸多金融关键词,也释放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任务和要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
如何理解报告中提及的金融相关亮点?我们一起深度剖析!
GDP增速设为5%左右
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促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等。
当前我国消费和内需处于恢复阶段,恢复基础有待夯实,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同时,海外通胀依然维持高位,政策紧缩滞后影响,外需前景不确定性增加;地缘冲突对能源、食品及原材料等商品市场外溢影响仍在,这些都可能对我国经济带来影响。
同时,体现今年经济工作“稳中有进”的总基调,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今年突出做好“三稳”(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防范化解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在满足量的合理增长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的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此外,有助于实现今年1200万新增就业岗位目标,主要是今年防疫进入新阶段,疫情对经济活动干扰趋势减弱,加上纾困帮扶政策有力支持;像零售、餐饮、文旅、住宿服务业有望加快复苏,服务业吸纳就业功能有望明显恢复。同时,有助于改善就业结构等。
就业目标创新高
在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中,“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前者高于去年的1100万人,后者较2022年的“5.5%以内”略有放宽。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先生认为,1200万人的就业目标是历届政府工作报告中最高的,主要原因是今年新增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15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仅仅满足这一群体的就业需求就需要新增1100万以上的就业岗位。所以报告要求“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022年,我国实际新增就业人数达到了1206万,即便在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情况下仍然如期完成就业目标。在温先生看来,今年虽然任务重,压力大,但仍有支撑。
一是在疫情防控持续优化之后,服务业将会持续恢复发展,将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二是虽然出口面临较大压力,但平台经济、房地产发展等领域待获得政策支持之后,将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经济政策也颇有看点。财政政策方面,报告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赤字率拟按3%安排。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做好基层‘三保’工作”。
今年的赤字率拟按3%安排,高于上年的2.8%,主要体现出了财政支出强度上的“加力”。在温先生看来,不超过3.0%,主要是为保持财政可持续和为今后应对风险挑战预留政策空间。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则体现出了财政政策的“提效”。2月22日的国常会也要求,“已出台的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中的一些减税降费政策仍有发挥效应的空间,要深入抓好落实”。
货币政策方面,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报告对于货币政策的着墨不多,基本上延续了2022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
3月3日,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央行将持续对结构性货币政策供给进行评估,做好分类管理,做到有进有退,对一些需要长期支持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结构性货币政策会给予较长期的持续支持。比如说普惠金融领域,对一些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的结构性工具要及时退出,当然退出时不要急转弯。
针对降准降息的问题,央行行长易纲3月3日回应称,目前货币政策的一些主要变量水平是比较合适的,实际利率的水平也是比较合适的。“2018年以来我们14次降准,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5%降到8%以下,不到8%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应当说不是像过去那么高了,但是用降准的这个办法来吐出长期的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还会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
金融风险问题突出
报告表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当前,受国际形势充满不确定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以及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等不利因素叠加,我国金融市场运行面临诸多不确定性,金融市场体系的脆弱性和潜在系统性金融风险问题比较突出,金融重大风险呈现突发性、复杂性、外溢性、传染性新特征。
2021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明显走弱,一些房企出现暴雷,成为影响经济运行的一个重大风险因素。央行、银保监会2022年底出台了16条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
3月3日,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国新办发布会上指出,“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和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前期出台政策的作用空间和作用效果大大改善。近一段时期,市场信心加快恢复,房地产市场交易活跃性有所上升,房地产行业尤其是优质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环境明显改善。”
绿色金融潜力可期
报告表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绿色金融纵深发展,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突出了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2022年,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绿色金融相关的政策及标准相继出台,并已初步形成多层次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以来平稳运行,碳交易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同时也释放出加快碳市场金融化建设的积极政策信号。
根据央行数据,2022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2.03万亿元,同比增长38.5%,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截至2022三季度末,绿色债券存量规模1.26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位。
安永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需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又需要强化转型金融,有序推动高碳行业和经济活动的低碳转型。做好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有效衔接将是未来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质效的重点领域。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基本建立,中国绿色金融已经进入碳中和的绿色金融矩阵发展阶段,并呈现以下趋势:绿色信贷向碳信贷聚焦,绿色债券碳中和化,ESG与碳中和主题融合,气候保险多样化发展。
本文为大家带来了金融政策,实际上保函与国家的经济状况息息相关,国家正在全面推广保函,为各大企业节省现金流,缓解资金压力。关注我,了解更多行业政策~